九三人物
陈德文:扎根乌蒙写担当,春风化雨润山乡
发布时间:2025-10-17


        位于贵州西部的乌蒙山区,群山连绵,云雾缭绕。这里曾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今正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024年,九三学社社员、杭州职业技术大学教授陈德文在母亲长期住院、孩子面临中考的关键时刻,毅然响应国家号召,作为中组部第2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远赴千里之外的贵州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挂职担任副院长。他把对家人的牵挂转化为服务毕节、建设西部的强大动力,在黔西北大地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山海情”。

 

        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跨越,更是一次初心与使命的奔赴。在为期一年的挂职工作中,陈德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深厚的专业情怀,把东部的先进职教理念和优质职教资源“嫁接”到西部发展土壤中。他推动专业优化、深化产教融合、助力治理提升,每一项工作都锚定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战略需求,以民主党派成员身份,积极参与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行动,彰显了新时代知识分子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担当与家国情怀。

 

/uploads/image/2025/10/17/cdw1.jpg

陈德文为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全校科研人员作专题讲座


精准把脉

架起对口帮扶“连心桥”

 

        毕节,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生态资源,但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是关键课题。陈德文到任后,凭借其在东部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专业视野,迅速找准了发力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别是强化东西部协作,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紧密对接产业需求。”陈德文认为,必须打破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壁垒。他积极奔走,主动对接浙江等东部地区的优质企业资源。经过多轮磋商与努力,他成功推动了毕节职院与浙江华统肉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

 

        这些“订单班”并非简单的合作名目。陈德文深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他期望通过这种“入学即入职、上学即上岗”的精准培养模式,让学生们未出校门就已锁定优质岗位,同时也为毕节重点发展的生态食品、能源等产业定向输送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深耕细作  

培育产教融合“共同体”

 

        如果说“订单班”只是“点”上的突破,那么陈德文更多思考的是“面”上的布局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他深刻理解国家关于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战略意图,并将其作为提升职业学院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重要抓手。

 

/uploads/image/2025/10/17/cdw2.jpg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一个共同体”和“两个联合体”

 

        在他的积极推动和协调下,挂职期间,西南地区新型综合能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毕节市智能矿山市域产教联合体、毕节生态食品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相继成立。这些平台汇聚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多方力量,旨在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难题。

 

        同时,他还推动学院与毕节市8家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建立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深度合作关系,极大地拓宽了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和深度。这些举措,如同在毕节的产业土壤中深埋下一粒粒“融合”的种子,静待其成长为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

 

/uploads/image/2025/10/17/cdw3.jpg

陈德文(左二)随学院调研组赴毕节高新区考察,为培养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寻求合作

 

初心如磐  

书写东西协作“山海情”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毕节市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县之一。当地教育资源薄弱,许多孩子因家庭困难面临失学风险。陈德文在调研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行动起来。作为九三学社社员,他主动对接社中央对口帮扶威宁的工作部署,发挥自身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发起“同心助学”行动。

 

        他个人牵头并联合社会力量,为哈喇河镇、盐仓镇10名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提供从小学到大学全过程资助,每人每年1000元,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1.3万元。这笔钱不仅是一份经济支持,更是一份承诺——让孩子们知道,山再高,也有人看见他们的梦想;路再远,也有人愿意为他们点亮前程。

 

/uploads/image/2025/10/17/cdw4.jpg

陈德文(正面右二)随学校调研组调研乡村振兴联系点帮扶工作推进情况

 

        不仅如此,陈德文还积极推动医疗帮扶落地生根。他牵线搭桥,促成杭州市中医院、义乌市中医院与威宁县“九三名医服务站”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组织东部优质医疗资源赴威宁开展义诊、培训和远程诊疗,让“组团式”医疗帮扶真正走到群众家门口。他坚定地说:“我来毕节,不是来做客的,而是来扎根的。哪怕只留下一粒种子,也要让它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春风拂过乌蒙,山花悄然绽放。陈德文的一年挂职工作结束了,然而新时代知识分子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动人篇章仍在续写。

 

        陈德文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奔赴西部、服务基层的博士服务团成员的一个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个人的价值在于奉献,知识的力量在于服务人民。在东西部协作的伟大进程中,正是有这样一批批“陈德文”式的干部和专家,架起了一座座沟通东西、连接山海的桥梁,共同绘就了区域协调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壮丽画卷。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    备案号:浙ICP备16037136号-6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解放东路18号钱江新城市民中心B座19楼
办公室:85255578    组织处:85256406     宣传调研处:85256400    科教处:85256409     传 真:85255576     电子邮箱:jsxshzs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