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从小到大,常常在各种发言稿中听到人们这么说,无聊的程度无亚于“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听了就让人昏昏欲睡。身体的直觉告诉自己,接下来可能又要迎来发言人一轮冗长而无趣的谈话了。直到这几年,中国科技仿佛爆炸一般增长,每个月都能听到科技新突破的讯息,祝融号火星穷碧落、蛟龙号海沟下黄泉;每次发布的最强性能大模型很快成为下一代大模型的垫脚石;我自己还跑不完马拉松,机器人就能跑完了。每每听到这些消息,一声感叹涌到嘴边,受限于表达能力的匮乏,只能吐出一句:“我们真是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啊。”
我一直以来都自认为是一个技术极客,就算在压力巨大的博士求学生涯中被磨平了棱角,认清了自己其实并不是下一个爱因斯坦,也不妨碍我对科技发展的崇拜。在我年少气盛、意气风发的时候,我曾认为“一切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都是暂时的,都会被后续技术的发展解决”,只要技术发展得够快,问题就追不上我。我曾经在微博上和忧心忡忡的网约车司机辩论,试图让他相信自动驾驶的发展不会威胁到他的饭碗;我也曾对“xxx,请等等你们的人民”这类CNN体的文章嗤之以鼻。然而当我从象牙塔中毕业,踏入社会之后,我慢慢地沉默了,有些现象,原来比我之前想得要更加严重呀。
我们能看到,外卖员和商家,都被困在算法里。算法通过越来越“优化”的方法,弥补外卖员们一个又一个走捷径的“漏洞”:这一单时间来不及,闯了红灯才勉强赶上,下一单的时间可能就变成必须闯红灯才能赶上了;这一单送得比较轻松,下一单可能就路程又远、单价又低。数以千万计的外卖员在迭代得越来越“智能”的算法之下,困在红绿灯下,困在逆行车道中,困在人效的天花板之下。商家亦是如此,高额的膨胀红包、层出不穷的活动不断消磨着越来越单薄的利润。自发宣传带来的主动搜索反而会被平台降低自己的曝光量,商家被困在“没流量”和“没利润”的怪圈中。被人们诟病已久的国潮包装、流体勺子等,又何尝不是商家在溺毙于算法之前为数不多的对利润率的挣扎呢?
我们能看到,人脸识别正在被滥用。有一次陪朋友去看车,进入4S店之前,朋友递给我一个口罩,示意我戴上。我不解,朋友表示,如果我进门厅的时候不戴口罩,店内的摄像头就会捕捉到我的人脸,把我识别为购车意向客户,并把我的信息分发出去。他拿出自己的手机苦笑,让我看里面密密麻麻的推销电话记录,原来他的信息已经被这么收集并打包出售了。除了4S店有这种情况外,许多售楼处、健身房、超市也是如此,强制或者隐蔽地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我们的选择权、隐私权和个人数据安全,正在明里暗里的,被越来越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捆绑。和朋友去买车之后,我开始养成在公共场合戴口罩的习惯,不是为了隔离病毒,而是为了隔离数据绑架。但是很快,我又不戴了——人脸识别算法已经发展到可以识别戴口罩的用户了。
我们还能看到,这个世界在逐渐分层,一边是享受数字生活各种便利的年轻人,另一边是迷失在数字洪流中的老年人。我在北京南站的网约车出发层,遇到过一位一身现代旗袍、气质优雅的老妇人,拿着一台钢化膜四周有些碎纹的手机,小心翼翼地问我“这里坐车是不是要预约的呀?”,我帮助她打好车,但是也仅能如此了,我打的车先到了,只好叮嘱她几句,便先一步乘车离去。坐在车上,我想到她之后会怎么样,会不会错过车,变得更加手足无措。我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已经很努力地跟上时代了,但是这次回家还是问我:“NFC是什么东西,碰一碰要怎么用?”比起从现金支付到扫码支付,从扫码支付到碰一碰支付的转型更快了,我担心有一天,他们的学习能力再也没法跟上新一代生活方式的变革,只能和我们隔离开,在自己越来越小的世界里抱残守缺。我又想到而立之年的自己,现在,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在推动技术的进步,但是偶尔,真的是偶尔,也会遇到对新技术不太熟悉的时候。第一次放飞无人机时的手足无措和第一次尝试用NFC乘坐地铁的忐忑从尘封的记忆中闪现出来,让我手脚冰冷——我也会有老的时候,现在我还能快速学习,以后呢?
我诚恳地向老师求教。老师是北大的老教授、九三学社的老社员,一直致力于产学研融合课题,他说:“要把科学技术真正用到实处去。”我想起明代思想家王艮曾经说过,“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说的是圣人的道就在平民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它过于高深玄虚,普通百姓无法对其能知能行,那么它就是异端。我恍然,原来先行者们自古以来就在探索、在呼吁,在寻求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当代企业家雷军在多个场合说到,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服务于人民。小米品牌用极致的性价比,让普通人也能用上各行各业最先进的产品,他的知行合一令人敬佩。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屋建瓴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我顿悟,要让最先进的科研接上地气,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
我在互联网上翻找,发现网络默默记载了众多九三前辈们践行“科技普惠”的案例。一旦有心去翻找,便如沙底的珍珠一般,沙尘拭尽,熠熠生辉。
我们能看到,台州市农科院社员何道根,用一粒西兰花种子打破国际垄断的困境。何道根知道,种子是农业的命脉,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关键保障。面对国外种子企业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他毅然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自主创新之路。2003年,何道根跨研究领域接受了西兰花新品种选育的任务,彼时,国内西兰花种子完全依赖荷兰、日本等国进口,价格高昂且常被“卡脖子”。 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在无育种资源、无经验、无基地的条件下,通过十余年田间观察和试验,逐步攻克技术难关。夏季,他在温度高达40℃的大棚里汗流浃背地授粉;秋冬季,他又冒着风雨到田间收获选种。在何道根团队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下,“台绿”系列西兰花品种陆续推出,打破了“洋品种”垄断的格局。何道根将科研与民生需求深度结合,同他的西兰花一起,让农民们富裕起来,让人民群众们吃到了物美价廉的西兰花,让科技成果真正做到了普惠。
我们能看到,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社员潘华素,以医疗科技为突破口,通过自主研发打破国外垄断,推动高端医疗设备普惠化,显著降低了民众医疗成本。潘华素早年作为宁波妇女儿童医院的内科医生,深切体会到基层医疗设备的匮乏。面对肿瘤患者因缺乏早期诊断设备而延误治疗的问题,她萌生了研发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想法。2011年,她从行医走到创业,只为“让老百姓用得起高端医疗设备”。然而,高端医疗设备的技术突破谈何容易,这个领域研发投入巨大,产品迭代周期长,研发风险极大,需要怀抱着对治病救人坚定的信仰,才能不动摇自己的理念,坚持下去。所幸,潘华素有韧性、有魄力,终于带领团队攻克了CT核心探测器技术壁垒,产品成像清晰度超越进口设备,生产成本和后续维护费用也比同类进口产品低30%—50%,极大降低了患者们的经济负担。潘华素以“治病救人”为宗旨,将科技创新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正如她的初心:“振兴民族医疗设备产业,创造中国人自己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
我们还能看到,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社员黄少铭,长期致力先进材料的研发,通过科技创新让电池变得更加高效、更加安全。黄少铭自1999年以来,长期从事碳纳米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2003年,他首创了“Fast-heating”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并提出了碳纳米管的“风筝机理”(定向生长机理)。这些研究成果为先进的碳纳米管材料走出实验室、进入千家万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碳纳米管领域成就斐然之余,黄少铭将他的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它的成本和安全性始终受限于电池技术瓶颈,黄少铭针对这一问题,将实验室建在产业最需要的地方,全身心投入到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中,最终,他开发的这一技术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降低了新能源技术的成本,让人们能用上更持久、更安全、更便宜的新能源汽车。作为全球前2%的高被引科学家,黄少铭以“科研服务社会”为核心理念,专注于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民生应用,他的行为正是科学技术普惠于民的生动诠释。
我们能看到更多九三学社社员的身影,宋宁研发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提升了筛查效率和检测精准度,彻底打破国际垄断;金子敏研发出了可降解玉米淀粉环保浆料,让人们用上了更安全更环保的包装料;吴宗大开发的面向个性化信息检索的用户偏好隐私保护语义模型,保护人工智能时代的用户隐私安全。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事例,就像天幕上一块块补天石,防止我们的世界滑向赛博朋克的深渊。我们不会忘记,九三学社的先行者们,曾在战火中坚持科学救国;我们更能看到,九三学社的新生力量,在和平年代践行科技为民之道。从何道根的农田到潘华素的车间,从黄少铭的实验室到无数九三学社社员日复一日辛勤耕耘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能感受到,真正的科技现代化,不止是报表上的数据增长,更是百姓生活中的改变。当科技真正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中国式现代化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地球和宇宙的空间还会被不断地丈量,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将脱胎于大模型的发展,马拉松赛道上踉跄而行的机器人终将踩着坚实的步伐踏入千家万户。但我们要记住,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建造冰冷的机器神殿,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抱更美好的生活。这条路注定漫长,但只要我们始终将人民的冷暖置于技术逻辑之上,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书写出更温暖的篇章。
(作者:凌尧天,临平区基层委员会第三支社社员、杭州知存算力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存算设计工程师。本文在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开展的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暨在浙江建立组织70周年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