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务要闻
聚势赋能 融创未来丨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金点子”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跃升
发布时间:2025-09-17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归根到底靠教育。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数字经济先行城市,杭州该如何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如何建设科技创新更强、产业能级更高、创新主体更活、创新生态更好的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

 

/uploads/image/2025/09/23/jsfnrcwl1.jpg


        911日,杭州市政协召开“请你来协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月度协商座谈会,市政协主席马卫光讲话,市委常委、副市长方毅到会介绍情况、听取意见,市政协副主席於卫国主持,秘书长柴世民参加。

 

        市政协委员、区县(市)政协和院校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核心议题踊跃建言,贡献了不少“金点子”。

 

/uploads/image/2025/09/23/jsfnrcwl2.jpg


创新校企地平台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而校企地创新平台建设,则是实现这一融合的重要载体。通过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企业产业资源与地方政策资源,能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实体化平台与常态化合作机制。

 

        社市委副主委、西湖区政协副主席马冬娟作《深化打造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 推进校企地协同合作》口头发言,她建议:

 

        1、明确战略定位强化市场化转化的工程应用导向。建议按照“一平台一特色、一领域一重点”原则,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我市优势产业,布局高能级科创平台和“科创飞地”。

 

        2、构建“企业出题、平台答题、协同攻关”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基础上,设立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发布平台,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开放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形成“揭榜挂帅”机制。

 

        3、强化中试验证能力,破解产业化瓶颈。突出中试验证与人才协同,设立市级中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高风险、长周期的工程化项目,在西湖、钱塘等重点区域布局专业化中试基地,配备工艺放大设备和生产线。

 

        4、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推行“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制,支持学生进入平台参与真实研发项目。打破身份壁垒,探索企业工程师带编进入高校平台、高校教师赴企业挂职的制度通道。

 

/uploads/image/2025/09/23/jsfnrcwl3.jpg


发展职业教育  

打通产教融合快车道

 

        职业教育越发达,产教融合就越能从“物理组合”走向“化学反应”,最终形成“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螺旋上升通道。而这一上升通道一旦驶入“快车道”,其外溢效应将远超校园与工厂本身——它会让一座城市拥有“因业聚人、因人兴城”的持久竞争力。

 

        钱塘区第一支社宣传委员、杭州职业技术大学教授陈德文作《破立并举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赋能杭州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口头发言,他建议:


        1、破“单向供给”之困,立“产教共生”之基。推广钱塘科学城国家级产教联合体经验,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协同机制。突破现行职业院校人事制度壁垒,推行“双导师”制度。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学生能力数字画像,对接“杭州人才码”系统。

 

        2、破“层级壁垒”之限立“终身学习”之桥。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模式,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凭行业认证证书折抵30%课程学分。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杭州节点,开发“杭学通”APP,整合优质课程资源。针对在岗人员建立“技能健康档案”,开发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3、破“区域壁垒”之阻立“协同创新”之网。联合上海、南京、合肥等地职业院校,共建“长三角智能制造学院”。借鉴以色列技术转移公司(TTO)模式,在院校建立“职教—科研—产业”中试基地。依托中非职业教育学院、鲁班工坊等平台,输出杭州标准。

 

        4、破“要素瓶颈”之限  立“改革协同”之道。建议制定《杭州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定义务和激励措施。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职教倾斜”政策,确保职业院校生均拨款不低于普通高校。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建立“三维评价”体系,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专业星级认证。


(葛丽娜)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    备案号:浙ICP备16037136号-6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解放东路18号钱江新城市民中心B座19楼
办公室:85255578    组织处:85256406     宣传调研处:85256400    科教处:85256409     传 真:85255576     电子邮箱:jsxshzs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