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汽轮支社组织社员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这不仅是一次观影活动,更是一堂深刻的历史教育课。
影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透过一家照相馆的命运,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创伤与尊严。主人公阿泰从普通邮递员成长为历史的守护者,在危难中冒险保存记录真相的底片。他所坚守的不仅是一间照相馆,更是一处民族记忆的现场,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真相的接续。“每一帧画面,都是历史的切片,也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影片用影像修复真相,用光影对抗遗忘,唤醒民族的集体记忆。它不仅再现历史的苦难,更彰显一个民族在回溯与展望中持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灯光亮起,思考未止。本次观影超越了缅怀,成为一次精神的动员。作为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民主党派成员,九三学社社员们从影片中读出深刻的现实启示:守护历史真相、捍卫民族尊严,在当代更体现为技术报国、实干兴邦的责任与担当。社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观影带来的震撼转化为立足本职、锐意创新的实际行动,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虞哲)
【来自社员们的走心影评,分享光影时刻】:
看完《南京照相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暗房中的每一次显影,都是对民族创伤的深刻凝视。那群普通人在危难时刻的觉醒与坚守,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记忆需要每一个人来守护。影片让我更加珍惜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也坚定了铭记历史、自强不息的信念。
——董晨
记得多年前的夏天,我去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南边有一堵高3.5米、长86米的“哭墙”,墙上密密麻麻刻着遇难者的姓名。有的是全名,有的只是个姓加个外号,或者干脆写着“某某之妻”“某某之夫”“某某之子”。站在这堵墙前,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三十万”不只是一个冰冷的遇难者数字,它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亲人、梦想和生活。
而电影《南京照相馆》,让我重新感受到这种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它把我们带回1937年那个被血和火包围的南京寒冬,用镜头让我们看见,那些平凡人,在巨大的历史灾难中所经历的挣扎与选择。
——丁骏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南京沦陷时普通人的抗争,他们在绝境中守护真相,令人动容。这让我联想到九三学社的先辈们,同样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如今的我们,更要传承这种精神,在各自领域拼搏,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徐晓萌
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那个年代,一批爱国进步学者,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了“民主科学座谈会”。待到抗日战争胜利,为了铭记这一历史时刻,我们于1945年9月3日更名为九三学社。
我们汽轮支社集体观看了《南京照相馆》,犹如亲历了当年那场痛彻心扉的浩劫。这段历史不该被掩盖,也不能被忘却。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唤起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守护和平。国耻莫忘,吾辈自强!
——徐俊峰
影片以南京一家照相馆为切入口,众人冒死保存传递的照片成了揭露暴行的铁证,让我深知历史真相不容掩盖。作为入社积极分子,我感触颇深。九三学社先辈曾以知识为武器投身救亡运动。如今,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仍要铭记历史,汲取力量——立足本职岗位,发挥专业优势;学习历史知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电影结尾,幸存者带着照片与希望前行,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传承的力量。历史远去,伤痛不能忘。《南京照相馆》是生动的历史课,警示我们缅怀先烈、勇担使命,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崔甜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