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座自古繁华的诗意之城,在抗日战争中也曾血火交织、山河低回。从西湖边的秘密会谈到钱江两岸的烽火硝烟,从《民族日报》的抗战号角到富阳宋殿村的受降钟声……每一座旧址、每一份档案、每一处弹痕,都在时光深处镌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循着这些印记,我们得以触摸一座城市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脉动,也得以在硝烟散尽的今天,读懂何为民族的韧性与尊严。
受降厅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受降村
年代:民国
保护级别: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受降厅原是地主宋作梅宅院中的一个厅堂,重檐四角攒尖顶建筑,面积约400平米。1937年12月24日,侵华日军占领富阳县城。次年3月,日军第22师团35联队第3大队一个中队侵占长新乡宋殿村,队部就设在宋作梅家里。宋殿村成为日军江北指挥所。日军以宋殿村为据点,窜犯富阳及毗邻数县,烧杀淫掠,暴行累累。在村南挖坑,把无辜遭到杀害的数以千计的中国同胞抛在坑里,史称“千人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富阳县长新乡宋殿村被指定为接受侵浙日军投降的地点。9月4日,中方受降代表在宋殿村宋作梅宅接受日军代表投降,日方在仪式上呈交证明书、日军驻地代表、官兵名册及武器清册。为纪念此重大历史事件,同年长新乡更名为受降乡。
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富阳市对受降厅进行了修缮,并陈列大型图片展。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共富阳区委、区政府决定以“受降厅”为核心,扩建浙江省纪念抗战胜利专题纪念馆,同时受降厅也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了修缮。纪念馆总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外墙为灰色调,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展览分为侵略暴行、不屈抗战、欢庆胜利、接受投降、审判战犯等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在地下,后两个部分在地上“受降厅”内,让参观者感受到从被日军侵占后的暗无天日,到抗战取得胜利后重见光明之感。
1997年8月29日,受降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月26日,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革命文物。
《民族日报》社旧址
地址: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后渚村鹤村自然村121号
年代:民国
保护级别: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12月,黄绍竑第二次任浙江省政府主席,他急于办一份报纸,作为舆论宣传工具。此想法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的支持。1938年底,中共浙江省委文委书记骆耕漠、省委在金华的负责人徐洁身开始物色报社负责人和置办设备, 由中共地下党员王闻识具体落实。黄绍竑明确“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办报立场,将报纸命名为《民族日报》,由王闻识任社长,王闻识以社长名义聘请中共地下党员张若达、陆鲁一、毕平非、单建周等到报社工作。
1939年1月5日,《民族日报》正式出版了创刊号,创刊誓言:“用文化特有的武器,来配合政治进攻,粉碎敌人伪文化侵略”。“民族日报”四个字,是从孙中山先生手迹中收集而成的。《民族日报》社先后有工作人员60余人,其中共产党员有30余人。报社设有编辑部、经理部、印刷厂,编辑部下设电讯室、资料室、校对室。
《民族日报》在抗战时期是浙西抗日前线影响较大的一张四开铅印报纸,在中国抗战史上,是仅次于《新华日报》《救亡日报》的抗日民族文化第三面大旗。它名义上是国民党浙西行署办的,实际上是一张由中共地下党控制的、有不少地下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参加工作的爱国抗日进步报纸。
至1940年9月,《民族日报》发行量由创刊时的两千册,骤增至一万册。《民族日报》的作用与影响引起了国民党顽固势力的惶恐与不安。国民党浙西行署一方面下令改组《民族日报》,同时撤改报社领导班子。1940年9月,为时势所迫的王闻识发表《告浙西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书》,憾然辞别《民族日报》。在共产党的积极影响和争取下,继任社长曹天风和乐培文仍然承袭和坚守了团结抗日的办报主张,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先后被迫辞去社长职务。
1941年3月,报社迁西天目山。4月15日被日机轰炸,重迁回鹤村。12月,国民党浙西行署再次下令改组报社,并大肆搜捕报社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血腥的镇压中,19人被捕,12人壮烈牺牲,《民族日报》完全被国民党右派所控制。1944年迁昌化朱穴坞。1945年10月,国民党浙西行署宣告撤销,历经6年10个月的《民族日报》随即停刊。
《民族日报》社旧址坐北朝南,三间两进四合院式格局,两进之间青石构筑天井,两侧设厢廊,占地300平方米。2004年9月在旧址建成《民族日报》纪念馆。
2011年1月7日,《民族日报》社旧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月26日,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革命文物。
红七军团指挥部旧址
地址: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白马村里湖自然村
年代:1934年
保护级别:淳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的西南方向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次战略转移之前的1934年7月,中央派出红七军团,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为宣传和推动抗日民族运动,调动钳制国民党军队,减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红七军团受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率领下,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动,向闽、浙、赣、皖诸省的国民党后方挺进。
1934年9月18日,红七军团3000余人在中央代表曾洪易、总指挥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的率领下,进入遂安县白马乡(现淳安县枫树岭镇)白马、石柱口、余村、里湖一带。指挥部设在里湖村“俞义士”祠堂,通讯设备设在地势较高的祠堂左侧村民俞开化的住宅内。
当夜,指挥部接到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电令,命令红七军团以袭击方式占领遂安县城,并以遂安县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先遣队接到命令后即派出侦察部队,对遂安县城及附近的敌情进行全面侦察,发现国民党四十九师从开化方向、补充一旅从衢县方向扑来,遂安县城也已增调浙江保安纵队2000余人守卫。先遣队发现敌情非常严重,且有被围歼可能,于是当机立断于9月20日从白马撤离,经铜山方向,过汾口、浪川等地撤向皖南。
11月初,抗日先遣队转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与红十军会合,奉命编为红十军团,红七军团编为十九师。11月24日,红十九师在师长寻淮洲、政委聂洪钧、政治部主任刘英、参谋长王如痴等人的率领下,再次进入白马,师部仍设在“俞义士”祠堂内。红十九师在这里组织指挥了著名的“白马伏击战”,打垮了国民党浙江保安第二纵队。
“俞义士”祠堂又称集义堂,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390平方米,建筑面积318.9平方米。建筑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有门厅、正厅及天井组成。面宽三间,抬梁式梁架,硬山屋顶。
2019年12月9日,红七军团指挥部旧址被淳安县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月26日,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革命文物。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茶山会议旧址(方氏宗祠)、战地医院旧址(项氏宗祠)
地址:杭州市淳安县中洲镇茶山村
年代:1935年
保护级别:淳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1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在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军团长刘畴西、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等人的率领下从开化县进入遂安县。1月9日晚,在茶山村方氏宗祠“敦睦堂”内召开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紧急会议,史称“茶山会议”。
会议由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主持,刘畴西、乐少华、刘英、粟裕、王如痴、曹仰山、胡天桃、谭志刚等军团领导和师以上干部参加会议。会议的中心内容是讨论决定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方案。会议最后决定,全军回赣东北苏区休整后再实施中央军区向浙西南行动的命令。
第二天,抗日先遣队结束了北上行动离开茶山,全军向赣东北出发。此次会议是方志敏同志革命生涯中最后主持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结束北上行动的一次标志性会议。
方氏宗祠建于清代,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共三进,面阔三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近年来,中洲镇人民政府对建筑进行了修缮,内部陈列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领导人物生平事迹介绍。
红十军团转战皖浙边时,卫生部及伤病员曾驻扎在泰厦项氏宗祠“成德堂”。该房屋建于清末,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3平方米。2019年,中洲镇人民政府进行修缮后,开辟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战地医院展览馆,馆名由抗日先遣队参谋长粟裕之子、原北京军区副司令粟戎生题写,馆内陈列展示抗日先遣队在淳安斗争的主要史料。
2019年12月9日,茶山会议旧址和战地医院旧址被淳安县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月26日,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革命文物。
(段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