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座自古繁华的诗意之城,在抗日战争中也曾血火交织、山河低回。从西湖边的秘密会谈到钱江两岸的烽火硝烟,从《民族日报》的抗战号角到富阳宋殿村的受降钟声……每一座旧址、每一份档案、每一处弹痕,都在时光深处镌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循着这些印记,我们得以触摸一座城市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脉动,也得以在硝烟散尽的今天,读懂何为民族的韧性与尊严。
西湖秘密会谈柏庐旧址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凤起路622号
年代:1937年
保护级别: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柏庐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曾分别是浙赣铁路局局长和浙江省政府主席的私宅。1936年“西安事变”在周恩来等中共代表的斡旋下得以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出现转机。1937年2月9日,国共双方在西安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谈,历时一月无果,双方商定到杭州再行谈判。1937年3月下旬,周恩来自沪赴杭,与蒋介石进行高层谈判,此次会谈被后人称为“西湖秘密会谈”。柏庐及蒋介石当时在杭州的别墅“澄庐”均为当时的谈判点。国共双方同意全面停止内战,原则上同意两党重新合作,一致对外。同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柏庐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东北角为主楼,西北和南面为花园。2003年凤起路延伸工程时,花园一部分成为路面,路南的一部分被改建成楼房,仅保留南面门房和北部花园、主楼。门房圆筒状,块石垒砌,圆锥顶,原用于警戒、守卫。主楼是仿西洋式的二层楼房,墙面用块石垒砌,拱形门窗,大门口立柱上有盘旋而上的纹饰。
西湖秘密会谈柏庐旧址见证了国共两党由冲突走向合作的史实,具有深远的历史及现实意义。旧址现作为杭州西湖殿影酒店使用,并在酒店内开辟了红色历史博物馆供游客参观。
2009年4月20日,柏庐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月26日,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革命文物。
抗战萧山县政府机要室旧址
地址: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凤凰坞村441号
年代:1940年
保护级别: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0年1月22日,日军侵占萧山县城,萧山县政府被迫迁至河上店凤坞村(今河上镇凤凰坞村)。凤凰坞村441号民居是当时萧山县政府机要室。1944年,日寇曾出动多架飞机,在院大门、楼房东南角各投掷一颗炸弹。抗战萧山县政府机要室旧址是日寇侵华的又一罪证。
建筑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面阔七间,高二层,盖阴阳小青瓦。2015年河上镇人民政府集资对旧址进行修缮,开辟为萧山抗战纪念馆。
2019年7月24日,抗战萧山县政府机要室旧址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月26日,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革命文物。
忠烈祠遗址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太公堂村
年代:民国
保护级别: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点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2月23日,日军侵占余杭。次日,杭州市、杭县沦陷。国民党杭州市政府、杭县县政府、余杭县政府先后迁至安合乡(现鸬鸟镇太平片)太公堂。1942年,由国民党余杭县政府以纪念抗战阵亡将士名义,发动群众捐助木料,建造了“忠烈祠”。
1945年3月,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辖第一、二两个支队南下抗日,从长兴、安吉进军余杭县,组建了中共余杭县委和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并任命肖松甫为中共余杭县委书记兼县长。办公地点设在径山脚下的龙潭村,并建立黄湖等区、乡政权。
1945年4月,中共余杭县委、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不久就进入太公堂村,赶跑了驻扎在这里的所有伪政机构,走村入户,安抚民心。在村内的忠烈祠,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召开各界人士代表会(即士绅座谈会)。会议重申由肖松甫担任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并明确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征粮护税,支援前线。
1945年10月,中共余杭县委、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执行中央让出浙西根据地的决定,全体军政人员北撤,机构撤销。
忠烈祠为抗日战争时期余杭县政府为纪念抗战阵亡将士所建。现存忠烈祠奠基石碑,上刻“民国三十一年九月……日 余杭县县长周自曾奠基”。历经岁月磨蚀后,忠烈祠逐渐颓败。2014年,余杭区文广新局、鸬鸟镇政府重建忠烈祠。恢复后的忠烈祠由三幢砖木结构建筑组成,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201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余杭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忠烈祠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文,真实地展示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余杭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党领导余杭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史实。
2017年8月25日,忠烈祠遗址被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公布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孙晓梅故居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龙七村溪堤路37号
年代:民国
保护级别: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晓梅(1914年—1943年),女,乳名小妹,又名小蛮、肖曼。17岁高小毕业,任教于陆家村驯雉小学。在校接触书刊,渐明革命道理。1934年回龙七村任教,曾带领女学生大闹祠堂,反对封建族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孙晓梅投入抗日活动。1938年10月,步行到达皖南,参加新四军。初在军部教导总队学习,结业后分配于军政部所属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组。1940年夏,奉命赴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民运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镇丹县委、武进县委妇女部部长等职。次年10月,调中央长江工作委员会,负责长江工委与路北特委之间的交通联络,工作出色。1943年4月27日,护送一批干部北渡长江后,返回途中被日本侵略军驻龙潭宪兵逮捕。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宁死不屈,英勇就义。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追认孙晓梅为革命烈士。
孙晓梅故居又称“怡顺堂”,民国建筑,坐北朝南,由于受溪流和地形的限制,建筑整体布局呈长梯形,前窄后宽。大门前有照壁,入口为石库门,入内为檐廊、门房、天井、厢房、正房。正房面阔三间一弄,高二层,砖木结构。
故居现为孙晓梅烈士纪念馆。2017年1月13日,龙门建筑群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孙晓梅故居是其中的组成部分。2021年1月26日,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革命文物。
(段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