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马勍睿,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上城区第四支社宣传委员,上城区妇联妇儿工作部部长
2004年,我从警校毕业分配到派出所,加入治安巡逻小组,分管网吧、酒店、KTV等场所,成为全所唯一的外勤女民警。在深夜的网吧检查通宵上网的青年时,我担心过;在灯红酒绿的KTV处理酒醉闹事的大男人时,我郁闷过;在凌晨回所检查女嫌疑人时,我抱怨过,但,唯独没有退缩过。
成长路上的荆棘让我勇于突破,且变得更强。五年的公安生涯,我会和战友“哥们儿”一起通宵办案,也会和他们一起“happy hour”。我参与过“黄”“赌”“毒”案件的侦破查处,调解过大到断手破头、小到鸡毛蒜皮的纠纷,抓捕过多类别跨省逃犯,这其中有刺激、有惊险,但最多的还是成就感。五年时间不长,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谁说女子不如男!
2009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调任到妇联工作,从一名女干警变成了一名从事妇女工作的专职干部。
角色的转换,需要心理上适应、工作方式上适配。妇联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初来乍到,我接手接待来电来访妇女群众的工作。
记得参与接访没多久,有一次,办公室主任笑眯眯地对我说:“小马,我们接待来访来电的群众时,要再柔和点,我们是她们的‘娘家人’哦。”这次善意的提醒,让我意识到不能惯性使用警察的思维、警察的语气去“破案”或者“解决”。于是,我翻看过往案例,模拟接访过程,学习接访技巧。
在随后的一次接访中,我遇到了小红(化名),她的手臂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我本能地想要立即采取法律手段,但有个声音在心里说:“要冷静,要聆听。”小红哭诉,自己远嫁杭州,在这里没有根基、没有亲朋,她的丈夫有时酒后会对她拳脚相加。无人倾诉的苦闷、身心折磨的疲惫让她产生轻生的念头。她想有个倾诉对象,希望有人理解她的困境,但她并不想起诉丈夫。我帮她联系了心理咨询师和社区妇联干部,小红在多方的帮助下,一天天变得坚强,也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而她的家庭关系也开始得到缓和。她对我说的那句“谢谢”,让我深感值得。现在的我,依旧庆幸当时没有“冲动”,也更能理解“感同身受的倾听者比铁面无私的执法者更重要”。这也是妇联工作的魅力,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情意暖人心。
从公安到妇联,从维护社会治安到守护女性权益,我的职业轨迹画出了一道温暖的转折线。作为一名妇联干部,我知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竭诚服务妇女儿童”任重而道远,这需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让每一步都充满意义。从人民警察到妇女干部,从执法到关怀,我将始终不忘初心,用心守护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马勍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