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汲,九三学社杭州市钱塘区基层委员会第二支社社员,杭州艺术学校戏剧影视专业部部长,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戏剧导演专业硕士。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剧协会教学与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戏剧影视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歌舞(音乐剧)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舞蹈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大家好
我是九三学社杭州市钱塘区
基层委第二支社的王汲
欢迎收听“九三E讲堂”
本期的主题是
从春晚舞蹈看
中国古典舞的“涅槃重生”
今年春晚,由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师生表演的舞蹈《喜上枝头》得到观众的广泛赞誉,有人甚至说“看完立刻想穿越回宋朝当一只喜鹊”,这说明这几年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认可,咱们的民族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了。该作品的创作灵感与表现形式均根植于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工笔花鸟画与宋式美学。这一点跟2022年春晚推出的舞蹈《只此青绿》可谓是“一脉相承”。好多观众看完都说,看《喜上枝头》和《只此青绿》不光是享受了一场艺术盛宴,还像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
要说《喜上枝头》《只此青绿》是什么舞种,估计大家都会觉得是“古典舞”。其实它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典舞,而是在咱们中国古典舞的元素基础上,又融合了现代舞的元素,是个当代舞蹈作品。要是严格按照“从古代流传下来,具有典范性的舞蹈”这个标准去找,现在中国还真不容易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舞”。这话可能听着有点伤民族自尊心,大家肯定会想日本、韩国、印度都还保留着从古代传下来的经典舞蹈,咱们中国可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按说也应该像其他文明古国一样,有自己的古典艺术,这古典艺术里肯定也包括古典舞蹈。其实中国的古典艺术保存和传承得挺好,像绘画、雕刻、音乐、戏曲这些都传承下来了。可唯独舞蹈有点不一样,除了像祭孔乐舞这样的,还能流传下来一些,像宫廷舞蹈这些主要的古典舞蹈形式,都慢慢在历史里没了踪迹。只有一小部分被戏曲吸收了,成了戏曲表演的手段,并没有以纯粹舞蹈的样式保留下来,其它也就只有在壁画、雕塑、画像砖这些地方,还能看到一些古代舞蹈的姿势。这可能跟中国频繁的朝代更替引起的战乱、宋代程朱理学兴起、戏曲艺术的兴起等有密切的关系,宋元以后,戏曲逐渐取代舞蹈成为主流表演形式,宫廷舞蹈的技艺被戏曲吸收,独立舞蹈体系逐渐消失,失去独立发展空间。中国古代舞蹈缺乏制度性保护,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系统研究,但也依赖考古文物(如敦煌壁画、汉画像石)和戏曲动作重构,活态传承已中断百年,难以寻觅与恢复。
配图:杨世航
目前大家看到的“中国古典舞”,是“涅槃重生”后的“中国古典舞”。建国初期,中国古典舞的“种子”主要埋藏在传统戏曲中。当时的舞蹈艺术家们从京剧、昆曲等戏曲中提炼动作元素如“圆场”“云手”,并剥离戏曲的唱念部分,形成以肢体语言为核心的舞蹈形式。这一阶段被称为“戏曲舞蹈”,甚至有人戏称其为“戏曲不带唱”。20世纪50年代,戏剧家欧阳予倩首次提出“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旨在打造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民族舞蹈形式。早期尝试融合戏曲动作与西方芭蕾结构,但因过于依赖戏曲程式化动作和芭蕾框架,曾陷入“民族属性模糊”的争议。80年代,“身韵”理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古典舞的面貌。舞蹈家们从武术、书法等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形、神、劲、律”四大审美要素,强调动作的流动性与内在韵律,标志着古典舞彻底脱离戏曲程式,形成独立的美学体系。目前重新建构的“中国古典舞”有以依据文物中遗留的舞姿形态复现汉代、唐代舞蹈的“汉唐舞派”;以莫高窟壁画为蓝本,强调“S形”体态的“敦煌舞派”;从京剧、昆曲等戏曲舞蹈中提炼出舞蹈动作元素的“身韵派”和“昆舞派”。
中国古典舞的解放后重构,本质是一场“传统的现代化实验”,从戏曲中脱胎,历经“身韵”革新,最终融合文物中的舞蹈遗存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古典舞”,并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
感谢收听本期“九三E讲堂”
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