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城市规划师,“规划让城市更美好”是我们的职业理想。近三十年的专业工作经历,早已习惯带着对杭州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思考城市发展建设中可以改进或者变得更好的方方面面。
在我的工作环境中,身边一直不乏各级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每每倾听他们在谈论某提案建议的时候,仿佛离我很近,因为那些涉及城市建设的话题在我参与的项目中都曾有过点滴思考;又似乎距我很远,因为我并不确切知道代表委员们到底怎样建言献策,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直到自己在三年前成为一名政协委员,满怀期待地走向与专业同行的委员成长之路。
2022年春天,是我第一次走入政协全会的会场,也是第一次撰写履职提案。当年杭州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举全市之力做好亚运筹办各项工作,希望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对于这个命题,我并不陌生,早在2007年就开始负责奥体博览中心地区及周边的规划,之后十余年间也在不间断地从事亚运场馆布局规划等相关工作。印象中领导、部门和专家们思考最多的就是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如何破解,也清晰记得去广州奥体中心参观调研时,看到虽有游泳馆向市民开放、室外运动场地用于专业队训练等日常使用,但也有一些场馆设施疏于维修而略显破败,说明跟长期运维需要承担的大量投入相比,这些赛后利用远远不够。由此,激发了我打算写一篇关于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提案的想法。根据多年对场馆规划建设方面的调查和思考,结合调研广州、北京、南京三个城市的案例和对国外奥运会举办城市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相关文献的梳理,针对杭州亚运场馆责任主体多、建设标准高、分布区域广的特点,提出了要由市级以上政府部门统筹为场馆在投融资、承办职业体育赛事、国家级训练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对高标准建设场地要避免过度改造确保其赛后仍能作为竞技比赛使用,对位于新区景区的场馆要结合周边地区开发时序考虑社会体育方向转型等建议。这篇提案交由市体育局主办,在跟经办人深度交流过程中,发现很多想法不谋而合,提案为他们制定赛后综合利用总体方案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第一次提案的小确幸带给我极大的信心,之后我结合专业工作,又从构建老旧小区数智平台、推动城市空间职住平衡、加强外围地区P+R换乘、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建设、优化湿地生态文化景观、促进杭州历史城区有机更新、高水平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等不同角度撰写了提案和建议,并通过大会发言、联组发言、月度协商和提案等多种协商形式来传递基层的声音。看似短短几千字的调研报告,却凝聚着界别社员广泛的调研与思考,蕴含着规划师们在专业领域里长期积累和对城市建设各方面的深度了解,也体现着调研过程中来自基层的声音。
回首三年的履职经历,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政协委员工作与规划专业工作的相互助力,特别是带动规划走向更广泛的共识并获得更广泛的支持。比如今年政协全会上“优化空间布局高水平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的大会发言,建议思考主要来源于一年来跟余杭区共同开展的良渚文化大走廊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但受限于实施主体在区级层面,重大项目推进、地区城市更新等规划要求的落实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而这份大会发言的作用,就是要让更多委员、更多部门感受到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更高层级部门和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共同推动,让“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时代愿景得以实现。
三年的工作陪伴,我与人民政协从“相遇”到“相知”,从对政协委员的敬仰到与专业同行的亲身经历,这份不解之缘一定会深深地扎在“规划让城市更美好”的泥土中,开出最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之花。
(黄文柳,九三学社杭州市城规支社主委,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市政协委员。本文被评为社省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征文优胜奖。)
(黄文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