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人到中年的我工作调动到杭州,成了新杭州人。2002年我加入九三学社,2012年成为杭州市政协委员。多年来,我在本职岗位上身体力行美化城外交通,在委员履职时建言献策城内治堵。
本职岗位美化城外交通
2001年的杭州,路网布局“东密西疏”、公路等级“东高西低”。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旅游西进,交通西进”,实现一个半小时交通圈、旅游圈和经济圈。杭千高速公路是“交通西进”带动“旅游西进”重点工程,我有幸全程参与了道路建设和管养工作。
2003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杭千高速公路打造成“旅游黄金通道”。杭千公司积极响应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高速公路生态边坡工程应用研究》,省交通厅寄予厚望,提出依托杭千工程建设,为全省交通系统做出成功示范案例。杭千公司安排我负责课题研究工作,这正好发挥了我曾经在林业设计院工作的专业特长。
课题针对杭千高速公路穿越“三江两湖风景区”和联通杭州五个区县市的优势,以“流动的花园,生态的文脉”为指导,为避免草本植物“一岁一枯荣”造成冬季不良景观,和高大乔木直根系劈裂山体易引起边坡失稳,选用了四季常绿花期长的须根系小灌木,首创了“高次团粒”覆绿技术工艺。课题攻克了景观植被需要水分而岩体边坡又要防水的难题,以及在加固隧道洞口的锚喷混凝土上植被覆绿的难题。营造“一次出行多重景,四季驶过不重复”“车在画中走、人在景中游”的景观效果,被人们称作“一条轻轻地放在美丽大自然中的景观通道和经济走廊”。
2006年按期完成的课题,被中国科学院院士为组长的来自全国各地专家组成的课题鉴定组鉴定为:“填补了国内空白”。省交通厅把课题成果列为“四新技术”发文推广,指导浙江全省各等级公路建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杭千高速公路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将沿线的经济、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将西部县市更紧密地融入到杭州的大发展中,促进了杭州市城乡各县市同城般便捷,深刻地影响了杭州人的生活方式,也增加了杭州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履职为民献计城内治堵
2012年我成为杭州市政协委员时,杭州城内拥堵程度位居全国前列。路上堵、停车难,已经成为杭州“城市病”。初为委员的我凭借多年交通从业经验,建议前瞻科学地推进人、车、路的容量匹配和提升承载力的协调发展,写出的调研报告入选杭州市政协常委会专题汇编。深化后写出近两万字的治堵调研报告,得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2013年转化为政协提案。
“大事化小,小事落实”是一项法宝。我将提案建议的宏观治堵方案分解成一系列小的提案逐年提交,平日里做足功课,两会上有的放矢。十年委员任期内,我先后提交了十件“连续剧”式交通提案献计杭城治堵,许多建议得到采纳、落到实处,助推了杭城由拥堵到畅行。2016年,我从提案中摘录部分建议参评“浙江在线”网上征集治堵金点子,获评金点子第一名,再一次印证了提案质量。
我还主动助推交通提案的落实。2014年,在参加杭州电视台“我们圆桌会”时,建议改变政府购买公交服务方式,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采纳,分管市领导支持,职能部门落实。最终促成杭州以地铁网为骨干、调整优化地面公交线网为辅助、配置社区接驳公交网为补充的便捷公交系统,以及在成本规制下的政府购买公交服务,出台公交与地铁优惠换乘政策。2017年,领衔联名提案建议停车场库采用“高速公路ETC”式“先离场,后付费”,预约车位便捷停车,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分管市领导跟踪督办,全国首创建成城市级“共停泊车平台”。2018年,“火上浇油”式提案建言继续助推,政府七部门联合办理,全市所有停车场(库位)纳入“一城一网一场”的信息管理平台。“便捷泊车”成为杭州城市大脑重要模块,被誉为杭州“新名片”。据当年政府部门测算,全城现有停车位的高效周转利用,相当于全城增加了20%的停车位,可节省新建停车场库资金百亿元。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作为一名来自杭州九三学社的市政协委员,所提建议能够得到采纳落实,最终普惠广大群众,尽管劳累我却乐在其中,心里充满荣誉感和成就感。
(王景峰,九三学社建筑支社社员,杭州杭千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十届、十一届杭州市政协委员。本文被评为社省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征文三等奖,有删减。)
(王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