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
关注省两会丨沈忠委员:建议加强我省院前急救站点建设

沈忠照片.jpg

沈忠:省政协委员,社市委委员,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


        院前医疗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的需求,下发了《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建成覆盖城乡、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省、地市、县三级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前不久的疫情让我省急救服务体系经受了巨大考验,在院前急救方面也暴露了一些短板。


        一是系统规划不足,急救站点分布不均衡。截止2021年,我省共有540个急救站点,约每9.4万人一个急救站点,全省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约13分30秒,与国内急救站点规划及建设较为完善的城市相比,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二是部门联动较少,急救站点建设难度大。急救站点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以卫健部门牵头协调为主,发改部门联动较少,严重限制了急救站点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三是财政保障不足,未建立长效机制。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承担的是公益类服务,收费低,业务收入有限,但运行成本较高,比一般医疗机构更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投入和保障,但目前没有根据急救站点、服务人口等建立长效的财政保障机制。四是专业队伍建设有困难。院前急救专业性太强,职称晋升没有对应专业,专业人员职称晋升比较困难,福利绩效保障偏低,专业人员“招人难,留人难”。


        为此建议:


        (一)坚持法制导向,推动立法先行。目前已有多个兄弟省市立法,出台《院前急救管理条例》,2015年杭州市已颁布执行《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院前急救建设有法可依。通过立法规定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布局规划、建设主体、保障及考核机制、急救中心职责、急救网络站点的原则和义务等内容。


        (二)坚持目标导向,科学布局规划。结合院前医疗急救实际工作需求,以设区市为单位做好急救站点布局规划,打造城区10分钟,乡村15分钟的急救圈。急救站点选址可参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防站、派出所设置模式进行规划。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等打通省域内信息壁垒,实现地区内省、市、县三级急救中心资源共享、统一调度。


        (三)坚持统筹导向,明确建设主体。发改部门要积极改善院前医疗急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由辖区政府根据急救站点规划,负责统筹协调急救站点的用地、资金和建设,建成后交当地卫健部门验收使用。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更好发挥医疗单位的积极性,确保急救站点正常运行。


        (四)坚持长效导向,建立保障机制。属地政府应将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部门规划,强化政策、财政等长效保障机制。优化绩效考核方案,保障专业人员的编制、职称晋升、福利待遇。建立人员、急救物资储备机制,在相应医疗单位做好人员培训,遇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及时启动,调度投入。可以将急救站点标准化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和考核内容。


        (五)坚持公众导向,普及急救知识。加强公众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面向社会各界,广泛普及医疗常识,减少不必要的急救资源占用。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    备案号:浙ICP备16037136号-6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解放东路18号钱江新城市民中心B座19楼
办公室:85255578    组织处:85255580     宣传调研处:85256409    科教处:85255577     传 真:85255576     电子邮箱:jsxshzs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