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心系“三农” 甘当“三客”
——记九三学社社员、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迴龙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郑户南
文/天地

    在钱塘江畔的杭州泗乡(即原转塘、龙坞、袁浦、周浦),说起郑户南,可谓无人不知,这不仅因为他是创业有成的企业家,更因为他身兼麦客、信客和藏客三种身份,每一种身份都演绎着独特的经历,每一种经历都蕴含着感人的故事。
麦客:奔波万里济贫
    郑户南1968年生于杭州,中学毕业后招考进乡政府和乡农机站当过会计,1992年担任村经济合作社副社长。像许多出生在农村的青年那样,他的人生一开始就与“三农”密切关联,所不同的是,他在“奔小康”的路上更有一种向善的追求和执着的作为。
    众所周知,在炎炎烈日下收割水稻历来是最苦最累的农活。1998年,郑户南所在的廻龙村实行田地大规模整理,如果实行机械化收割,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但是村里无钱购买收割机。郑户南想到自己12岁就下田劳作的辛苦,于是拿出家里仅有的3万元,并向亲戚朋友借了10多万元,在杭州第一个购买了日本制造的多功能收割机尝试割稻。当时建筑业和江边采沙业很赚钱,有人劝他不如用这笔钱买台挖土机,每月可赚几万元的高额回报,被他断然拒绝。因此村民们难以理解他的举动,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父亲更说他是“败家子”。
    郑户南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原先一亩地从割稻、打稻到晒谷,要五个人忙好几天,用机器只要半个小时全部解决,工效提高100倍,而且麦秸稻杆经粉碎后可直接入田肥土,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扩大辅物的利用率,改变焚烧秸杆污染空气的状况,而且可让农民解脱出来去从事其他行业,共同致富。村民们看到了实惠,排着队让他用机器收割,外乡的农民也纷纷打电话请他帮忙。
    就这样,郑户南尝到了农业机械化致富的甜头。为了扩大市场,他又购买了当时全省第一台电脑智能操作的收割机,后增至四台并联合其它几个收割机手,于2005年创立了杭州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廻龙农机合作社。勤劳加智慧让郑户南挖到了“第一桶金”。有了财富积累的他经常有这样的问题萦绕心头——赚钱是为了什么?做人怎样才更有意义和价值?这时,他脑海里会出现在贫困地区看到的情景:由于青壮年大多去城里打工,农活全压在老幼身上,他帮他们收割完庄稼,从老人手里接过用塑料袋和手帕层层包裹的零票硬币,深受触动。于是他有了答案:“做人要有向善之心,要有责任讲诚信。改革开放让我致富了,我应该回报社会。”
    在这样想法的推动下,郑户南组织的跨区援助收割作业拉开帷幕。每年秋收季节,他都会赶赴边远贫困地区无偿帮扶困难农户收割庄稼,即便亏钱二三十万也心甘情愿。难怪各地向他求助的电话不断,人们亲热地叫他“当代新麦客”。
    十多年来,郑户南和他的廻龙农机合作社多次开赴云南、四川、江苏、新疆、安徽、海南等地进行农机跨区域作业。
    2010年8月,四川都江堰等地震灾区发生洪涝灾害,受灾地区的水稻急需收割,否则将烂在田里。郑户南得知后,马上组织10台联合收割机赶赴灾区,帮助当地农民抢收夏粮。经过日夜奋战,共为重灾区聚源镇泉水村半价收割水稻800亩,免费为30多个困难户收割112亩,而他自己承担了40万元费用。他听说农民马惠的女儿在地震时遇难,不仅免费为其收割庄稼、捐款,回杭后还让专人为马惠家送去慰问金和物品。郑户南还和残疾村民童应明结成长期帮扶对子,帮助其脱贫致富。童应明感动地说:“我一定教育好儿子,让他将来也向郑社长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11年,郑户南赴革命老区枣强县进行支农服务,对老区农户全部半价收费,对残疾户、困难户全部免费,直接贴补65275元。
    2012年10月,郑户南又赴全国贫困县贵州开阳县,为少数民族村民免费收割1300多亩,自己贴了20多万元。他就这样每年往返二三千公里跨区作业,14年来已跑了五万公里,为15万个农户(农场)服务作业十五万余亩,免收4000亩作业费,半价收割6000余亩,粗略估算,为农户增收节支达500万元。
    郑户南的公益行为还延伸到其他领域。近年来,他向地震灾区、贫困山村、敬老院和希望小学等捐赠25万元,并积极参加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开展的扶贫活动,向浙江开化地区少数民族乡捐款3万元。郑户南先后获得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杭州市十佳青年”、“九三学社杭州市社会服务先进个人”、“杭州市各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先进个人”、“杭州市西湖区最美丽人物”、“杭州市劳动模范”等几十项荣誉称号,更是连续13年被乡镇、街道评为个人纳税积极分子。
信客:自办乡邮便民

    信客,是我国旧时民间特别是农村专门替人传送信件和物品的人,为人诚信和辛苦奔波是其主要特点。如今,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这一职业已经消失,但是由于邮政局所都设在城镇,农村邮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农民仍然感到十分不便。上泗乡也是这样,报纸信件只送到村委会,村民要自己去取;收包裹、交水电费要走10里路到转塘镇去办理。

    心系农民利益的郑户南想要做当代的“信客”,为村民提供“最后一公里”的邮政服务。2011年,他腾出自己的临街房子办起“廻龙片联合村邮站”,装修花了40万,还自己出钱雇人免费为村民送信和包裹,而如果把房子租出去的话每年可有八九万元收入。这在旁人看来又是一笔“亏本生意”,郑户南则认为做好事能让自己心安理得。这一义举受到村民的欢迎,邮政部门也大力支持,不仅派了一位工作人员在站内提供专业服务,还安装了硬件设备,商易通、ATM取款机、打印机、电子秤等一应俱全,柜台上的电脑与邮政支局的网路连通,让村民也能享用现代邮政便利快捷的服务。

    有了这个村邮站,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免费收到报刊信件,不出村子就可以在村邮站缴纳水电费和电话费,购买火车和飞机票等,还能随时从自动取款机里取款。这个全国功能最齐全的村邮站,让当地1万五千多位农民和外来人员享受到了邮政服务的“同城待遇”,成为“浙江村邮”的一个样本,得到邮政部和省领导的肯定,引来全国各地的同行业取经。
    郑户南做“现代信客”的愿景并不限于此,他准备让村民通过邮政网络进行网上购物,借助邮政物流的渠道购买农具农药等,并且为病残人员开展免费邮政业务。他还想把村邮站旁边的另一间自己的房子改建成“邮政农家书屋”,陈列报刊书籍,安装电脑,村民们可以在此读书看报,举办科技务农讲座,交流养殖经验。
藏客:留存农耕文化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当下,随着原始村落的大量消失,农耕文化也在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为了保留农耕文化的根,郑户南又当上了藏客,他创立了杭州泗乡农耕文化有限公司,在钱塘江畔创设了占地一百亩的农耕文化园,专门收藏浸透农耕文化、散发泥土气息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郑户南是在钱塘江畔长大的,江水和田野不仅滋养了一代代的百姓,而且孕育了之江农耕文化。他说:“我亲历了农民从农具的原始化到逐步机械化的过程,这些用具就像农民的家当,该保留的要留,因为它们见证了农耕社会,是一种文化记忆,不能留下空白。”
    在郑户南的眼里,无论是镰刀锄头、打谷机,还是斗笠蓑衣、竹箩筐,每件器物都有故事。他收存这些东西,一是为了留存一种念想,比如面对那辆独轮车,他就像看到了农民在田埂上运粮食的开心样子。二是想对这些器物再利用,比如人们可以把石缸、石臼放在庭院里养鱼种花,也是一件很有文化情趣的事情。 
    这些年来,郑户南利用在各地帮助农民收割庄稼的机会,走村串户,看到各种农家的石器如获至宝,从挖掘机下抢救出许多“宝贝”,不惜重金购买,例如一台锈迹斑斑的独轮手推车,是用1500元买来的,而那些雕刻精致的石缸石鼓要上万元一件。很多人认为这样做很傻,而他是这样回答的:“我做的是应该做的事情,让社会去评价吧。” 
    为了留存农耕文化的根,郑户南想办一个农具展览馆,还准备打造杭州青少年第二课堂,让中小学生走进田野,亲近泥土,参加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亲身体验不同的农耕方式,感受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从而体会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培养节约粮食的意识,他觉得这就是对下一代的一种素质教育。
    郑户南自称是一个“小农民”,而我们正是从他的作为中看到了“小农民”干的大事情。我们相信,正当不惑之年的他会一如既往地心系“三农”,甘当“三客”,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地播种,快乐地收获。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    备案号:浙ICP备16037136号-6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解放东路18号钱江新城市民中心B座19楼
办公室:85255578    组织处:85255580     宣传调研处:85256409    科教处:85255577     传 真:85255576     电子邮箱:jsxshzs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