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的一天。初夏,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在春的素淡和烈日炙热之间的节气里,那些奔放的、阵阵涌动的小荷显得格外地美丽,一如绿城育华小学四年级可爱的孩子们。当我们轻轻地漫步在学校的走廊里,隐或感觉这里不同于平日的安静与秩序,68名学子和老师们挤在同一间教室里,来聆听九三学社社员韩璐老师诠释文字与华夏文明的渊源,共同经历一个小时的历史穿越旅程。 韩璐从“华夏”文明的起源讲到了文字符号的传承,从宇宙的星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讲到了中国的五音系统“宫、商、角、徵、羽”等等。接着从“有虞氏”——伏羲画八卦、“神农氏”——炎帝尝百草到“轩辕氏”——黄帝的《黄帝内经》,讲述了古圣先贤们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方式悟到自然之“道”在人类社会“德”的系统的体现,以及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相对应的关系,从而领悟到“天人合一”的伟大智慧。 韩璐巧妙地将日用而不知其内涵的汉字,比如“藥(药)”、“親(亲)”、“窮(穷)”等进行了繁简体字的比对、解读,对“不三不四”“七上八下”等成语的释义加以讲解,帮助孩子们建立了汉字的“全息”观,即声音、笔画、图像、意义,俨然就是古代版的“多媒体”,从而启发孩子们认识到,正是作为符号系统的汉字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文明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韩璐又从何为“中国”的“中”,讲到中国在汉唐鼎盛时期拥有世界70%的白银储备量等历史,深入浅出的交流分享让同学们升起作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感;同时让孩子们自己感悟到,东方智慧的博大精深、光芒璀璨,正是源于一代代人的学习与传承。而当下作为华夏文明接班人的我们,应该选择怎么做呢?回答是坚定而一致的——找回、学习、传播! 时钟分分秒秒在前进,教室里的气氛也在不断升温。孩子们在韩璐的循循善诱之下,争先恐后地举手,甚至有位男同学拿出古汉语字典查找讲解的字,与韩璐相互呼应着。当下课的铃声不断地催促着韩璐结束时,同学们意犹未尽,并强烈要求给韩璐行三拜“拱手礼”来表达他们此刻的感受与心情。最有意思的是,有个别同学居然要拜师。韩璐内心充满着感动和欣慰,她微笑着对孩子们说:“今天你们领略的不是韩璐的魅力,而是祖先文化的魅力,如果你们要拜师,就拜传统文化为师吧!”孩子们的眼神飘过窗外,仿佛看到了那条文化的回归之路…… (西湖区一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