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加强两地交流 弘扬传统文化——社市委组织课题组赴济南等地开展东方文化调研交流

   为紧扣市委打造“东方文化交流国际重要城市”的建设目标,做好“深入挖掘东方文化内涵,持续提升对外交流传播能力”这篇文章,6月25-27日,社市委组织“东方文化”课题组相关成员赴山东济南等地开展调研,并与社济南市委会座谈交流社务工作。社市委巡视员杨金南、专职副主委李玉美、秘书长兼组织处处长吴松杰以及课题组成员于忠华、徐志忠、过灵芝、张旭等参加调研。

   课题组一行紧扣东方文化交流这一核心,重点围绕如何挖掘内涵、怎样提升对外交流传播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年轻化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国际化等内容开展走访调研。
探讨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课题组一行首先走访中国孔子基金会,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等内容开展座谈交流。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就基金会的学术研究、普及传播、合作交流、网络融媒体、基金平台建设等方面作了介绍。王大千认为,传统文化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历久弥新,又被时代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他从“复兴之路”“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起,谈到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重要讲话、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重要讲话精神,讲述了孔子学堂品牌项目的创思之路。他认为,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品牌,孔子学堂就是大家交流学习的场所,孔子学堂的推广建设,就是让传统文化回归日常生活,以更快的时间,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亲近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近年来,“孔子学堂”已经找到了一条群众喜闻乐见、百姓乐于参与的文化推广路径,将继续以“引领儒学复兴,深耕精神家园”为工作方针,依托“五大工作体系”,努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听取介绍后,杨金南就此次济南之行的目的作了说明。他表示,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运河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今又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也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中国孔子基金会是全国性社团组织,这些年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上作出的努力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肯定,希望孔子学堂的推广建设能为杭州的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启示和借鉴。

   李玉美认为,,孔子基金会在孔子学堂建设和推广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使课题组成员深受启发,进一步拓宽了课题组就“如何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力,进一步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杭州城市国际化建设中的作用”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化大使传播文化经典

   6月26日,九三学社杭州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化大使于忠华专程赶赴济阳,为山东英才学院的学生们上了一堂孔子学堂公开课《何为“大成至圣”——“轴心时代”的孔子》。他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大家深入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和学术以及孔子思想在当代的影响。于忠华在讲座中说,“中国之所以能够领跑人类,是因为两千年来,我们的核心技术就在孔子身上,所以我们称孔子为‘至圣先师’,谁能够把孔子的学说拿出一部分来放到你所在的专业里做研究,你也会成为你所在专业里的圣人。”

   参观考察传统文化建设点

   在济南期间,调研组一行专程考察济南市历城区全福街道南全福社区,先后参观了南全福社区居委会、南全福社区孔子学堂,并与孔子学堂堂主、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江英茂进行亲切交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30年来,南全福社区坚持以孔子文化为指引,扎实做好敬老孝廉的基层工作,在济南市赢得良好的口碑声誉。课题组一行对社区的传统文化工作开展称赞有加。于忠华还应邀现场挥毫泼墨,寄语社区孔子学堂未来发展。

   6月27日,课题组一行还调研走访济南市文化馆,深入了解济南杭州两地在促进文化交流、加深文化了解等方面所做的工作;重点了解济南市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学习交流社务工作

   6月26日下午,调研组一行到社济南市委会机关参观并进行社务工作座谈交流。社济南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陈宁宁介绍了市委会近年来开展的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和自身建设等情况。

   次日,调研组一行实地参观了济南市槐荫区“民主党派之家”,中共槐荫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董传新陪同。在槐荫区的“九三之家”里,社槐荫区委员会主委刘婷专题向调研组一行介绍了槐荫九三的荣誉墙和组织发展、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工作开展情况。在观看PPT、听取详细介绍后,大家为槐荫九三完善的规章制度、卓有成效的议政调研和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纷纷点赞。

(过灵芝)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    备案号:浙ICP备16037136号-6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解放东路18号钱江新城市民中心B座19楼
办公室:85255578    组织处:85255580     宣传调研处:85256409    科教处:85255577     传 真:85255576     电子邮箱:jsxshzs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