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杭州市委和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的领导下,九三学社杭州市第六届委员会发扬“民主与科学”精神,团结带领全市1400名社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社的各项工作呈现积极有为,全面推进的新局面,为我市“生活品质之城”和“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年来,九三学社市委会高度重视参政议政工作,以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科技经济发展、关注民生三个方面为重点,先后组织社内省市区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经济、城建、文化等专家开展专题调研和座谈上百次,完成调研报告和成果材料85份,其中21篇调研报告获省、市领导批示。如《缓解我市文创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若干建议》,市主要领导评价为“一份有分析、有见地、有水平的好报告”,专门批示并全文转发市委常委,该报告还被《杭州蓝皮书—2011年杭州发展报告》全文刊登。在市政协九届一次至五次会议上,九三学社市委会先后作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若干建议》等6篇大会口头发言,递交19篇书面发言和40件团体提案。据不完全统计,社内36位市政协委员在九届政协历次全会上提交提案360余件;14位市人大代表在十一届人大历次会议上提交议案、建议案120余件,其中8件被评为优秀和重点提案、建议案。九三学社市委会还连续2年荣获杭州市人民建议集体奖。
五年间,九三学社市委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如以参政议政课题招投标活动为核心的长效机制;与市委以及市直有关部门合作交流为基础的合作机制;以各项评选和表彰办法为保障的激励机制。同时还借助“议政日”和九三学社市委会网站的平台,不断增强参政议政和信息工作实效性。期间,共上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信息400余篇,录用近300篇,其中《对〈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的意见》等14篇被全国政协和中央统战部录用;获各级领导批示31篇次,其中《尽快修订乳制品国家标准》被中央政治局常委等3位国家领导人批示,并荣获九三学社中央授予的信息工作贡献奖。
五年来,九三学社市委会以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目标,以社内专业人才为依托,创建科技创新和服务民生新载体,树立三大服务品牌。即“百名科技服务专家”品牌:整合科技、医卫、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资源,组建百名专家服务队伍,为科技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开展20次大型“三下乡”活动,累计赠送价值20余万的药品和农技产品,受助农民近10万人次;“九三科技讲堂”品牌:邀请院士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专家教授,为大专院校学生、社区百姓开设各类讲座,吸引4000余名市民参加;“专家与中小企业握手活动”品牌:与市科技局合作,主办了第六至第十届“专家与中小企业家握手”活动,成立中小企业科技促进会和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合作,五年共促成500多对企业与专家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不少项目为企业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0年被九三学社中央评为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五年来,九三学社市委会从“人才强社”战略出发,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事业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队伍,不断推进社的组织建设,发展新成员210名,成立杭州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西湖区基层委员会、杭州经济开发区(下沙)支社等基层组织,形成“8+2”(即8个老城区加西湖风景名胜区、下沙经济开发区)的组织分布格局。
五年间,九三学社市委会号召和鼓励社员发挥科技骨干作用,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全市广大社员勤奋钻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名社员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队伍;2名社员参与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近10名社员领衔和参与的项目获浙江省、杭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20余名社员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杭州市“131”人才计划第一层次;1名社员获“浙江省三八红旗手”;10余位社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10名社员获九三学社中央颁发的全国优秀社员荣誉称号。
陈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