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九三学社界别组召开议政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为杭州科学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言献策。
与会委员踊跃发表,从科学确定杭州的城市定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对于我市“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1、要加紧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的制定。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十分重视,提出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的方针,也部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但是从整体来看,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还不够大,尤其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方面还相对薄弱。目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军龙头企业为数不多,高技术产业群几乎没有,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才刚刚起步,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建议,要抓紧制定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三个方面,要根据我市的产业特点和发展条件,具体落实一批项目,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集聚各类资源,有效推进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要科学界定杭州的城市定位。杭州的城市定位是“十二五”规划必须要回答的首要问题。不久前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关于杭州城市发展功能定位是这样描述的:“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杭州都市圈。”建议紧扣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从杭州实际出发,科学定位,以国际风景旅游城市、长三角地区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为目标,寻求特色发展、差异发展之路。
3、要把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放在突出位置。随着这些年杭州的高速发展,社会承载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送审稿)对杭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描述只有经济指标,没有社会发展的具体指标,且经济指标也不全,只强调了GDP。建议“十二五”规划要合理调控发展速度,在求“稳”上下功夫,予以足够的重视,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投入在GDP中的占比(一些基本建设可交社会资本来运作)。要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调解功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4、城市国际化要从旅游国际化入手。关于城市国际化,《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送审稿)只讲了外经外贸,其实城市国际化包括功能辐射等5个方面,旅游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杭州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并与饮食、商贸、交通、服务等构成一个巨大的旅游产业群。旅游业是杭州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旅游国际化战略能够提高杭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成为杭州城市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建议“十二五”规划要重视树立杭州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从旅游国际化入手,通过客源市场的国际化、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国际化;旅游营销管理的国际化、城市形象的国际化、旅游环境的国际化,增强城市开放程度,提高杭州知名度。
5、推进五县(市)发展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五县(市)与杭州市区空间联系日益紧密、功能互补日益增强,已成为我市特殊的郊区。加快五县(市)发展,必须以大力发展郊区经济为抓手,增强市区的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五县(市)的主体作用,通过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即以经济增长为依托,在经济增长的份额中拿出最适宜的比例,用于反哺、修补和补偿生态环境系统,最终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提高五县(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实现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品质共享。
与会委员还认为要加强政府规划的刚性,在着手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要根据杭州实际,将反映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保障的指标,列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而GDP增长等指标,可列为预期性指标。同时,要对照五年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为预算编制提供指导性依据,提高规划的刚性约束。
经研究,九三学社界别组委员确定了下一步建言“十二五”规划的具体调研课题:《大力促进杭州市区域工业功能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关于突破我市文创产业几个瓶颈问题的若干建议》,并成立课题组,着手开展调研。
(吴松杰)